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河池市南丹县名列其中。
近年来,南丹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通过非遗活态传承、文旅深度融合、加强文化建设等举措,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南丹是多民族聚居地,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2个。为守护这些文化瑰宝,该县采取“传承人+工坊+学校”模式,推动非遗传承。
在八圩瑶族乡的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村民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黎凤珍的指导下,学习白裤瑶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工坊带动200余名村民参与,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了非遗传承与群众增收的双赢目标。
黎凤珍在工坊教白裤瑶妇女刺绣,韦海娟 摄。
南丹还将非遗技艺引入校园,组织学生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系统学习打铜鼓、刺绣、蚂虫另舞、狼兵拳等,利用传统节日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此外,该县积极推进“非遗文化+旅游”模式,举办白裤瑶年街节、蚂虫另节、敬牛节、三月三狼兵巡游展演、演武节等各类独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学生在学校练习古兰鼓
“千家瑶寨·万户瑶乡”创新打造“易地搬迁+旅游开发+乡村振兴”南丹模式,实施“景区带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挂牌成立3家旅游扶贫车间,直接带动3000余名移民群众实现增收目标。全县旅游带动脱贫群众就业约1.2万人。
广西正鑫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围绕“种、养、加、食、游、动”全产业链要素,依托生态康养、山水画廊、田园花海、绿色工厂“四张名片”,3年来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不断推动“油”经济向“游”经济转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该县成功创建绿稻花海、歌娅思谷、红土丹山田园综合体,以蛮降农耕文化园、巴平花海、巴平梯田、郦久郦杰·土司文化城、歌娅思谷、瑶望天下、丹炉山、扬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景区为载体,开发农耕体验、休闲养生、民俗风情、遗址古迹、红色教育等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近年来,南丹先后获得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原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避暑养生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最佳康养旅居度假名县、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
在芒场镇郦久郦杰土司文化旅游景区,壮族土司文化与音乐元素巧妙融合,打造“音乐村落”概念,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村民增收。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古老的土司建筑、雕塑,还能聆听壮族民歌,感受“无处不音乐”的文化氛围。
南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家、农家书屋128家、网络图书馆34个,村(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139个,实现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每年各级宣传文化单位组成文艺小分队、文化工作队,赴各乡镇、村(社区)、学校、工矿企业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赠送图书、文艺培训等活动,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南丹积极推动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不断补齐乡村风貌、乡村道路、农村厕所、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屯照明等基础设施短板。2021年度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以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20年荣获“自治区文明城市”称号。
全县建立清廉示范村3个,其中芒场镇巴平村获评全区清廉示范村。在朵努社区、幸福社区等成功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模式,朵努社区“五治融合”治理模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全国推广。芒场镇获评广西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芒场镇巴平村、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六寨镇银寨村获评广西乡村振兴示范村,六寨镇龙马村获评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罗丹荣 韦艳桃)